第519章 打响招牌

国潮1980 镶黄旗 2330 字 2个月前

真正的满族人,真正对宫廷生活有所了解的人,或者是研究宫廷生活的人,都懂得。

这些早已在市面上见不到,很少有人再提及的东西,才是货真价实的宫廷小吃。

远非什么豌豆黄、艾窝窝、肉末烧饼和栗子面的小窝头可比。

甚至此处,都不卖老百姓吃的“驴打滚”,而只卖达官显贵吃的“打面仓”。

(前面菜单二等席里写了驴打滚,疏忽了,已经没法修改,因此只能在此注释,更正一下)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什么意思?

其实本质上说,两样东西差不多是一回事儿。

但从材料和制作上看,区别在于“驴打滚”是蒸制的用黄豆面,“打面仓”则用煎炸和熟芝麻。

另外名字的寓意也不一样。“驴打滚”注重的是拿仿生调侃的民间情趣。

而“打面仓”所体现的是“仓也满,粮也多”,上层统治者所渴求的吉祥寓意。

总而言之,由宁卫民所创造的“坛宫”饭庄,将宫廷饮食去伪存真,去芜存菁,尽可能的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复原努力。

并且还相当超前的、务实的,构建起了一个淡化山珍海味,不以食用野味为美,只以烹饪水平为贵的饮食理论和“奢侈味道”。

算是比较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宫廷大菜后起之秀的印象,成为了体现故都的古貌和古韵的又一标志性的代表符号。

因此也被许多老百姓挂在嘴上,成为了这一时期不少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。

比方说,那些也同样有志于开办饭馆,想杀入餐饮业的创业者,他们就不禁为“坛宫”的创新拍案叫绝。

像早在1980创办的京城第一家个体饭馆,翠花胡同悦宾饭馆的郭培基和刘桂仙夫妇就合计上了。

“嘿,这哪儿哪儿看着都不像饭馆啊?吃饭的地方要是这么高级,那谁还有心思放在吃上啊?不过,这地方弄得还真漂亮啊,没想到传统的玩意摆在一起,看着这么上档次。这不比西方的高级大饭店差啊……”

“那可不,你看人家这桌布,西方人老用白的,他们这用明黄的,补花的,这绝对比外国人的高级。我看,咱们其实也能学学,这铺上了桌布就不一样,确实看着高级多了。倒是这先吃饭后给钱……你说,他们怎么就不怕客人吃完趁乱溜了呢?”

三天之后,悦宾饭馆也铺上了桌布。

半年之后,这里开始照方抓药,同样改成了先吃饭后给钱的规矩。

尽管为防脏,少更换,他们在桌布上又压了一层玻璃板。

尽管怕跑单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他们都提心吊胆盯贼一样防着生客。

但这些改变都是原本历史中未曾发生过的,影响可谓不小。

当然,更多的人关注的重点还是在于这里一席“官席”的价格,以及那些宫廷大菜的滋味。

要知道1983 年普通京城人生活的伊始,是早上起来,花七分钱买一根油条,五分钱买一碗甜豆浆。

这一年,西瓜卖七分钱一斤,国光苹果卖四毛七一斤,鲜鱼和鸡蛋都是一元一斤,甲级牡丹烟七块八元一盒,沪海牌男式机械手表七十元一只,当时有名的燕山牌自行车零售价是一百六十五元。

而据宁卫民在广播节目里透露,“坛宫”只有一搂的点心店采取惠民政策,保证百姓能消费的起。

如果现在“坛宫”二楼用餐,那是很昂贵的。

一桌酒席大概的标准是一等官席每人二百元,二等官席每人一百二十元。

便席的价钱大致在一等席人均百元和二等席人均六十元左右。

这也就是说差不多一顿十人的正式官席,就能吃掉十块手表,便席也得吃掉五块。

这自然让每个月工资才几十块的老百姓咋舌不已,态度也呈现两极化。

有人就说,“这饭庄子也太黑了,压根就不是为人民服务的,物价局怎么也不管啊。应该让老百姓吃的起才对嘛。我看这破饭店路子不对,这么贵谁吃去啊?很快就得黄了……”

而更多的人则充满向往。“哎,也不能这么说。当官的能公款消费啊。所以人啊,还是得走仕途。咱们要什么时候,也能去这样的饭馆吃上一顿,这辈子都不亏了……”

尤其是那些认识宁卫民的人,更是津津乐道,乐此不疲。

比方说扇儿胡同的街坊们,背后里都在羡慕宁卫民。

几乎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,就是认为他开了这个饭庄,那他这辈子都是足吃足喝的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