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节:字典里的特区
昏黄的小白炽灯下,梅小丽伏在缝纫机台板上。
这本被翻得卷了边的《新华字典》,是她从废品站花五分钱淘来的,1971年版,纸张粗糙发黄。此刻,它像一件等待雕琢的璞玉,摊开在灯光下。
小丽手里捏着一支极细的蘸水钢笔,笔尖沾着一种特制的、近乎无色的药水(用明矾和少量醋调配而成)。
她的动作小心翼翼,屏住呼吸,像一个最精密的微雕工匠。笔尖精准地落在字典“深”字的释义后面。
原释义:“深: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的,与‘浅’相对:~水。~山……”
小丽的笔尖在“深水”后面,极其轻微地添加了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点。接着,她在字典页面的空白边缘,用一种更淡的、需要特定角度才能看清的笔迹,写下两个蝇头小字:“震波”。
药水迅速渗入纸张纤维,干了之后,几乎与原来的印刷字迹融为一体。不仔细对着光反复查看,根本发现不了这添加的痕迹。
她的目的,是为那些渴望了解南方、渴望去深圳却又懵懂迷茫的年轻人,在权威的《新华字典》里,埋下一个只有他们才懂的密码:“深圳=深水+震波”。
深水,象征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特区环境;震波,则暗示着那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冲击。这是她对那个遥远而充满魔力的地方,最隐秘的注解。
几天后,这本“加工”过的字典,连同几本夹在猪胴体里运出的《托福指南》,一起“流通”到了省城大学附近的一个地下书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