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家老宅的灯光,又一次彻夜未熄。但与之前应对危机时的紧绷和焦虑不同,这一次,弥漫在空气中的是一种沉甸甸的、开创性的思考氛围。
桌上铺满了各种材料:小晴带来的激进芯片设计资料、阿鹏团队的测试与风险评估报告、从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搜集来的关于AI伦理的前沿论文摘要、以及梅家自身草拟的初步规范草案。
梅小红翻看着一份关于西方AI伦理准则的文件,摇了摇头:“这些东西,听起来道理都对,什么公平、透明、无害……但总感觉隔了一层,像是哲学家在云端里定的规矩,落到我们车间里,怎么用?怎么算公平?机器判断一个零件瑕疵,误差率多少算透明?它为了‘无害’而停止一条生产线,造成的损失又怎么算?”
她的话粗糙,却点出了关键:伦理不能只是空洞的原则,它必须能嵌入具体的生产流程,能被每一个操作工和工程师理解和执行。
梅小艳则从另一个角度思考:“丽丽,小红姐,我们是不是应该让更多人一起来想这个问题?不只是专家和管理层,还有车间的老师傅、合作社的农户、甚至是我们产品的用户?技术的好坏,最终是体现在人身上的。他们的担心和期望,才是最该被听见的‘心跳’。”
小丽聆听着两位姐姐的话,目光落在母亲常坐的那张旧藤椅上,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沉淀的智慧。
她脑海中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构想:梅家需要的,不是照搬任何现成的伦理框架,而是要创建一套根植于自身土壤、融合了技术创新、工人权益、人文关怀和可持续责任的“共生”准则。
“我们要写的,不是一本束之高阁的行为规范,”小丽的声音打破了沉默,带着一种决断后的清晰,“而是一份能让机器‘听懂’、让人安心、让未来负责任的‘新契约’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,梅家集团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“草根伦理建构”行动。
小丽亲自挂帅,成立了“人机共生准则”起草委员会,成员不仅包括阿鹏等技术骨干、外聘的伦理学家和法律顾问,更包括了自愿报名的各级员工代表、合作社农户代表,甚至通过小梅的元宇宙平台,邀请了部分长期用户参与线上讨论。
会议室变成了吵吵嚷嚷的“议事堂”。
一位老电工师傅指着芯片自主优化可能导致功耗波动的数据,粗着嗓子说:“这玩意儿自个儿瞎省电,万一我正检修呢,它把我照明电路给‘优化’关了,摔着我算谁的?得给它立规矩!任何时候,人的安全指令是最高优先级,它得‘听劝’!” 他的话,最终被提炼成了准则里的“人类优先与安全冗余原则”。
一位年轻的数据标注员姑娘怯生生地提出:“‘慧眼’系统判断产品瑕疵,有时候我们也看不懂它为啥那么判。能不能让它‘解释’一下?比如在屏幕上标出来,是哪个像素点、哪个纹理特征让它觉得不行了?不然我们心里没底,也不敢随便否决它。” 这推动了“算法可解释性与人工复审权”条款的诞生。
合作社的王大姐则更关心数据带来的收益:“丽总,你们说数据收益归我们,好!但我们咋知道卖了多少钱?又咋知道分得公不公平?这账本不能是黑盒子!” 于是,“数据权益透明化与集体决策机制”被写了进去,并承诺使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数据流转和收益分配,向权益基金委员会公开。
小梅带来的元宇宙用户则担心虚拟世界中的伦理问题:“你们的AI以后要是管着元宇宙里的经济系统,它会不会偷偷通货膨胀?或者偏袒某些玩家?得防止它学坏了!” 这引申出了“虚拟环境伦理约束与防操纵机制”的初步思考。
这场大讨论本身,就成了梅家凝聚人心、提升全员伦理意识的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