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韦和随行人员被这一大胆的概念震惊了。
要知道,喘振是一种能迅速破坏发动机的不稳定现象,一旦开始就难以制止。
传统的监测系统只能在喘振已经开始后才发出警报,那时已经太迟了。
而准确地预测喘振,其难度堪比精确预报天气变化,甚至更为复杂。
许宁解释说,在分析了歼8和歼轰7飞机发生的多次喘振案例后,他发现喘振发生前存在一些微小的扰动波。
这些波动几乎不会被飞行员察觉,但它们是喘振即将发生的早期信号。他称之为“喘振先兆”。
他的目标是利用传感器捕捉这些先兆,并通过特定技术干预流场,阻止这些波动扩大成更严重的失速或喘振。
这种方法旨在提前预防,而不是事后补救,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,因为工程研发通常需要保留足够的安全余量以应对不确定性。
然而,许宁相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既减少不必要的安全裕度又提升安全性。
我之前也稍微研究过喘振预测的问题。
这话让许宁愣住了。
“你可能觉得这事不可思议,但对611研究所的老同事来说,这是公开的秘密。
大约90年代时,大家都在探索民用产业,我觉得那方面没什么意思,所以认真考虑过出国发展。”杨韦解释道。
听到这里,许宁更是惊讶不已。如果当时真让他走了,损失可就大了。
“那时,我留意到了国外大学的一些理论研究,特别是两位教授——摩尔和格雷策的工作。
他们提出了一个描述轴流式压气机旋转失速的模型,简称MG模型,涉及流量系数、压力系数和旋转失速幅值三个关键参数。”
这些话并没有让许宁感到意外。
毕竟,MG模型是喘振预测领域的基础。
稍作停顿后,杨韦接着说:“这个模型在实验室里效果不错,但实际工程应用中却遇到了难题。
因为这三个参数引入了复杂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,解起来极其困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