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的体制和制度演进,形成了一个现象,就是绕过政府把权力直接赋予给部门。政府既不是赋予权力者,也不是权力行使者,还不是权力配置改变者。形成强部门弱政府的格局。没有具体权力的政府,怎么发挥其领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呢?这是权力部门化的根源。
“权力部门化,主要有三种表现。一是部门之间争权夺利。二是部门系统一体化。三是立法的部门化。”
部门之间争权夺利,以邻为壑,坚决不让其他部门染指自己的领域,保住自己的“蛋糕”不能让其他部门来切分。就以成立最晚的国家旅游局来讲,总得有业务吧,但是风景名胜区归住建部门管,水利风景区归水利部门管,酒店归商务部门管,航空归民航部门管,拿出的职能方案遭到了各个部门的抵制。
因为这个职能方案动了他人的奶酪。
各个部门都不想把手中的阵地给丢掉,否则就会被本部门、本地业视为“罪人”,至少是被大家认为是个没啥本事的软蛋。
当时的国家旅游局局长姓何,其父亲是老一辈着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,说话硬气得很,本身把他安排为旅游局长就已经让他不满了,几句话一怼,有关领导强行把各类景区、酒店的管理权限从其他部门划拉给了国家旅游局。
后来,尽管各级花了很多的力气通过机构改革来整合部门权力关系,但客观地说,效果并不好,而且成本极高。
所谓的部门系统一体化,就是指部门的上下级关系、系统垂直关系被不断强化,形成了利益联结共同体。经常有人说“天下什么什么部门是一家”。部门、系统内部不仅在制度上,而且在结构上、人财物安排上自成一体,为的就是构筑一种护城河,防止其他部门觊觎。
江寒重点谈到了立法部门化的问题。
在一些部门的立法中,把对本部门、本行业有利的条款作为不能动的东西。在立法讨论的过程中,不管专家如何说,哪怕是删除其他的东西,也不能把这些条款给动了。
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,把部门利益变成法律法规的条文,他们与人大法制委、法工委据理力争,或者是与他们喝大酒,从而提升部门的地位,扩大部门的影响。
比如说,只要出现一个新的事物,不属于过去任何一个传统行业,也就不归属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