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岛南部的龙门村,海岸线长约11公里,为细沙或沙、砾混合滩,低潮滩宽150至300米。
位于岛最南端的猪母水海岸线长约1.2公里,为沙质滩,低潮时滩宽在100米以内。
澎湖的开发历史,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。
宋代时期,澎湖正式收入中国版图。当时福建泉州已有人移居澎湖。在文化的传播上,澎湖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。
在风柜尾半岛北部最外侧有个风柜洞,直径约达4米左右。
每当巨浪涌入洞中,就会听到从巨洞深处传来如同惊雷般的海涛回响声,人们称其为“风柜听涛”。
澎湖天后宫又名妈祖宫,是台湾地区最古老的庙宇,建于万历20年。
天后宫为四进式建筑,供奉妈祖神像,殿宇巍峨,左右护龙的马背与正门、多重式屋顶,搭配的极为和谐。
庙前屋檐下的梁柱雕刻、石鼓的雕刻、石刻窗榄、墙上的浮雕及殿内门窗等处的刻工,都呈现古朴而精细的风貌。
蒋介石退守台湾后,一直视澎湖列岛为台湾本岛第一道防御屏障,在澎湖本岛设有一线阵地和二线阵地。
明初时澎湖列岛设置有澎湖巡检司,但在1387年被裁撤。
1563年,俞大猷率明军在台湾击败海贼,留下辅助军队驻于澎湖,朝廷复设澎湖巡检司。
万历初年,福建海贼从澎湖逃亡台湾魍港,明军追击入台,这是继俞大猷之后明军第二次入台作战。
1601年,沈有容率明军水师在台湾歼灭了入侵的倭寇,这是明军第三次入台作战。
随沈有容入台作战的儒生陈第,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地采访记录写成《东番记》。
记录了当时台湾的地形、港口、贸易与风俗,是台湾早期历史特别是高山族文化习俗史的重要文献之一。
《东番记》特别提到明朝地方将吏曾有过在台湾设立府县等行政机构的计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