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主簿轻声诵读起考卷上的内容,那声音在安静的书阁中缓缓流淌。
“此文立意高远,见解独到,从不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深入剖析。”孙主簿一边读一边点评道,“且用词精准,语句流畅,毫无拖沓之感。”
“当为案首!”
林县令只听了开头,便认出来,这正是那名为宋争渡的考生的答卷。
林县令捋着胡子,再次审视着这份考卷,心中暗自赞叹宋争渡的才华。
他开口道:“此子之答卷,确有过人之处。然县试选拔,关乎众多学子之命运,不可仅凭一篇文章而定案首。”
孙主簿却眉头一皱,向前一步,拱手道:“大人,下官以为此卷当为案首实至名归。且看这文章立意,高远而宏大,绝非一般学子所能企及。”
“其对论题的剖析深入透彻,角度新颖独特,足见其才思敏捷、学识渊博。用词精准自不必说,那语句流畅如行云流水,读来令人心旷神怡。”
“此等佳作,若不列为案首,恐难以服众。”
何县丞却立刻站出来反对道:“大人,不可。孙主簿此言差矣。县试选拔当综合考量,岂能仅凭一篇文章定夺?”
“再说,方才那份考卷逻辑严谨,论述周全,且在对时政的见解上更为务实可行。而这份考卷虽立意高远,但在具体措施的阐述上稍显薄弱。”
“大人,我们需从多方面权衡,谨慎定夺案首之位,不可草率行事。”
孙主簿听了何县丞的话,面色涨红,再次拱手道:“何县丞,你只看到了当下的实用性,却未看到此卷所蕴含的长远价值。”
“县试选拔,当有前瞻性,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具体措施。”
何县丞毫不退让,反驳道:“孙主簿,学问当以致用。若仅有高远立意而无实际可行之策,那不过是空中楼阁,华而不实。”
“县试选拔的是能为百姓谋福祉、为地方办实事之人,而不是只会空谈大道理的书生。”
两人各执一词,争论不休。
林县令依旧沉默不语,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争论,心中也在反复权衡着两份考卷的优劣。
然而,对于案首之选,依旧难以达成一致。
林县令见状,不禁皱眉:“此次县试,人才济济,要选出案首确实不易。”
何县丞思索片刻后,说道:“大人,依下官之见,我们可召集其他阅卷官一同商议,集众人之智慧,或许能更快地做出公正的决策。”
林县令点头同意:“此法可行。速速召集其他阅卷官前来商议。”
不一会儿,其他阅卷官纷纷来到书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