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汉末年,朝政日衰,各方势力暗流涌动。董卓,这位来自西凉的武夫,凭借着手中的兵力,在京城洛阳翻云覆雨,其一系列举措,不断强化着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,令众人敢怒而不敢言。
彼时,袁家之主袁隗,身为太傅,位列三公,本在朝堂之上地位尊崇。然而,董卓的崛起,如同一座大山,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,威胁着袁家累世积累的权势与地位。袁隗心中痛恨不已,却深知自己手中并无足够的力量与董卓抗衡,空有满腔怒火,却又无能为力。
在辗转反侧、夜不能寐之后,袁隗终于下定决心,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远在渤海的袁绍和汝南的袁术身上。他铺开纸张,提笔蘸墨,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:“今董卓擅权,朝堂岌岌可危,吾袁家亦受其胁。汝等当念及家族兴衰,速谋良策,以挽狂澜于既倒。”而后,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密封,派人快马加鞭,分别送往渤海和汝南。
袁绍收到叔父袁隗的书信后,眉头紧锁,久久伫立在庭院之中,望着远方的天际,心中忧愁万分。他深知董卓势力庞大,绝非轻易可撼动,自己虽有一腔热血,却也明白此时若贸然行动,无异于以卵击石。他长叹一声,喃喃自语道:“董卓势大,我等兵力尚薄,若仓促起兵,恐难取胜,这可如何是好?”
而袁术收到书信后,更是满脸不屑,将信随手一扔,冷笑道:“就凭我如今这点兵力,去与董卓抗衡,那不是自寻死路吗?叔父真是病急乱投医,竟将希望寄托在我身上。”自此,他对袁隗的书信不理不睬,每日依旧花天酒地,醉生梦死。
袁绍虽觉此事棘手,但仍不愿放弃。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王匡,王匡乃并州士族王氏后人,在并州一带颇具威望。袁绍心中寻思:“或许王匡能助我一臂之力,且先与他商议一番。”于是,他也提笔修书一封,派人送往并州。
王匡收到袁绍的书信后,心中热血沸腾,他本就年轻气盛,且对董卓的专权跋扈早有不满。他拍案而起,大声说道:“董卓这等逆贼,竟敢如此嚣张,我定要为天下人除之而后快!”他丝毫没有考虑到自身实力与董卓的差距,也未深思此事的后果,便奋笔疾书,书写檄文,历数董卓的种种罪行,告知天下,痛骂董卓。
檄文传至洛阳,董卓得知后,顿时怒发冲冠,他猛地将手中的酒杯摔在地上,怒吼道:“王匡这小儿,真是不知死活,竟敢如此公然挑衅于我!”他当即召来牛辅、李傕、郭汜,下令道:“你们即刻点齐兵马,前往并州,将王匡给我抓回来,我要让他知道,敢与我作对,是什么下场!”牛辅等人领命而去,率领大军直扑并州。
王匡本以为自己的檄文能得到天下人的响应,共同讨伐董卓,却没想到董卓的反应如此迅速,如此激烈。当牛辅等人的大军兵临城下时,他才意识到自己太过轻敌,心中懊悔不已。但此时,已无退路,他只能硬着头皮,出城迎战。然而,他的兵力与牛辅等人相比,实在是太过悬殊,很快便被击败,王匡也被生擒。
王匡被押解至洛阳,关在大牢之中。董卓府的幕僚何颙,与王匡素有交情,他深知王匡乃一时冲动,并无恶意,且王匡背后代表着并州士族,若杀了王匡,必然会引起并州士族的不满,对董卓的统治极为不利。于是,他找到郑泰,商议道:“王匡乃并州士族之后,若董卓杀之,并州士人必寒心,我等当设法救他。”郑泰点头称是。
二人一同来到董卓府,向董卓求情。何颙说道:“董公,王匡虽有冒犯之举,但他不过是年轻气盛,一时糊涂。且他乃并州士族代表,若杀之,恐失并州士人之心,望董公三思。”董卓听后,非但没有消气,反而更加愤怒,他瞪着眼睛,大声吼道:“他竟敢公然辱骂于老夫,写檄文痛骂老夫,此等大罪,怎能轻易饶恕?”
此时,朝臣荀爽、陈纪、韩融也为了此事前来。他三人都是董卓提拔起来的,自认在董卓心中有些份量。荀爽上前一步,拱手说道:“董公,王匡背后乃并州士族,若杀之,并州士族必然离心。如今董公欲稳固朝堂,正需各方势力支持,还望董公放他一条生路,以招揽并州士族。”韩融陈纪二人也劝。董卓听后,陷入了沉思,他心中明白,荀爽所言极是,但王匡的所作所为,又让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。
他转头看向李儒,问道:“文优,你意下如何?”李儒沉思片刻,缓缓说道:“这王匡乃袁家门生,杀不杀无足轻重,但绝不能重用。依我看,主公若想招揽并州士族,可招同为王家后人的王允。王允素有贤名,在并州士族中威望颇高,若能将他收入麾下,定能事半功倍。”董卓听后,微微点头,觉得李儒所言甚是有理。
于是,董卓下令放了王匡。还提拔了王允为河南尹。王匡被放出大牢后,心中仍有余悸,他深知董卓不会轻易放过自己,害怕董卓秋后算账。于是,他连夜收拾行囊,带着家人,逃离了洛阳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一日,董卓的妻家颖川徐氏徐宏、徐涛各带着儿子徐耀、徐辉前来拜见董卓。董卓自从爱妾徐婵死后,离开颖川已有多年,如今见到故人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连忙摆下酒席,款待众人。
徐宏、徐涛已是花甲之年,白发苍苍,满脸皱纹,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。二人见到董卓后,连忙行礼,徐宏说道:“多年不见,太尉大人风采依旧,我等甚是想念。”董卓笑着说道:“自离开颖川,已有数载,今日见到二位兄长,真是倍感亲切。”
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,徐宏、徐涛说出了此次前来的目的。徐宏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:“董公,我等此次前来,不为别事,只为小儿徐耀、徐辉谋个一官半职。他们自幼饱读诗书,颇有才华,望妹夫能给他们一个机会,为朝廷效力。”董卓听后,心中有些为难,他本不想轻易给人封官,但又不好拒绝妻家的请求。犹豫片刻后,他说道:“既然二位兄长开口,我自当成全。”于是,他当场给徐耀、徐辉加封了官爵。
徐耀、徐辉二人连忙跪地谢恩,他们举止得体,成熟稳重,给董卓留下了不错的印象。徐辉趁机说道:“董公,我向您推举一人,此人乃颖川士族荀氏后人荀攸,此人才华横溢,智谋高超,若能为您所用,必能助您成就大业。”董卓听后,十分开心,说道:“如此人才,我明日便招他进府。”
次日,荀攸来到董卓府。他对董卓本没什么好感,深知董卓专权跋扈,倒行逆施,但董卓权大势大,他无奈不得不来。董卓见到荀攸后,上下打量了一番,说道:“听闻你才华出众,今日一见,果然不凡。今后,你便在我府中担任幕僚,为我出谋划策。”荀攸心中虽不情愿,但还是拱手说道:“多谢太尉厚爱,荀攸定当尽力。”
起初,荀攸本不想为董卓献策,他心中对董卓的行为十分不齿。但在董卓的不断逼问下,他无奈只能告知董卓:“太尉,若想稳固朝堂,可结交周慎之子周毖和武琼。周慎本与太尉大人是好友,周毖必愿意为太师效力;而武琼虽为袁家门生,但在太师的威势之下,也不敢违抗,定会表面投靠太师。”董卓听后,觉得有理,便采纳了荀攸的建议。
周毖之父周慎与董卓本就交情匪浅,周毖得知董卓有意结交自己后,很是愿意为董卓效力,他说道:“太尉乃当世豪杰,能为董公效力,是我周毖的荣幸。”而武琼虽身为袁家门生,但在董卓的强大压力下,不敢违抗,只能表面上投靠董卓,心中却对董卓充满了怨恨。
董卓虚心采纳众人的意见,一时间,朝廷看似获得了一时的安稳。然而,天有不测风云,一场大旱和瘟疫突然来袭,百姓受难,饿殍遍野,白骨露于野。难民向京都方向涌来,整个天下陷入了一片混乱与绝望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