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技校风波(1)车床上的较量

梅家三朵花 曹海金 1191 字 11天前

第十一章:技校的齿轮(1988年冬)核心冲突:外资技术引进与本土技工的生存博弈

1988年的秋风带着金属碎屑的味道,灌进棉纺厂崭新的“德产提花机示范车间”。这里与技校实习车间的油污满地截然不同,水泥地坪光可鉴人,空气里弥漫着新机油和某种化学清洁剂的刺鼻气味。

巨大的提花机像沉默的钢铁巨兽,矗立在车间中央,冰冷的机身贴着密密麻麻的黄色警示条,上面印刷着复杂拗口的德语单词。

墙上那条褪色的旧标语——“妇女能顶半边天”——被一张崭新的、同样印着德文的“操作规范”海报半遮半掩,显得格格不入又无比刺眼。

梅小艳穿着崭新的、略不合身的蓝色工装,站在一群同样局促不安的男女技工中间。她的目光,却像被磁石吸引,牢牢锁在那台闪烁着金属寒光的机器上。这就是未来?这就是能让棉纺厂起死回生的“德国精密制造”?

德方派来的工程师,汉斯·穆勒,一个身材高大、金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人,正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夹杂着生硬的中文讲解操作要点。他的眼神锐利,扫视着人群,带着一种近乎傲慢的审视。

翻译磕磕绊绊地传达着:“穆勒先生说,这台机器代表了最先进的工业水平,操作它需要极高的专注力、逻辑思维和…嗯…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。因此,他建议,由男性技工进行主要操作和维护学习。”

翻译的话音刚落,人群里就响起一阵微不可闻的骚动。几个男工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,脸上流露出被认可的得意。

而女工们,包括小艳,脸色都沉了下来。这“建议”听起来,更像是命令。

“为什么?”一个清脆但带着压抑怒火的声音响起,是小艳。她不顾旁边女工拉扯她衣角的暗示,向前一步,直视着穆勒,“技校培训不分男女,我们都通过了考核。专注力?逻辑思维?我们哪里不如男工?”

穆勒皱了皱眉,似乎没料到有人会直接质疑。翻译犹豫了一下,低声对穆勒说了几句。

穆勒的目光落在小艳身上,带着一种评估精密零件般的冷淡。他指了指自己太阳穴,又指了指机器复杂的控制面板,用英语说了几句。

翻译有些尴尬地开口:“穆勒先生的意思是…精密设备需要操作者具备…呃…更为纯粹和理性的思维模式,避免受到…生理周期等不稳定因素的干扰。女性在这方面…可能天然存在劣势。这是为了机器安全和产品质量负责。”他顿了顿,又补充了一句,“而且,机器内部结构复杂,力量要求也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