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 康复中心的重生(4)产业链的延伸 下

梅家三朵花 曹海金 1327 字 11天前

机器的改良暂时缓解了效率危机,但订单的压力依然巨大。小艳深知,依赖这几台改造机和女工们的手工,并非长久之计。她开始思考更多。

她找到王大姐和几个骨干女工,开小会。 “我们不能只做袜子,太单一,也卖不起价钱。”小艳拿出省展销会上带回来的几件精美刺绣样品,“王大姐,你的刺绣手艺是最好的,能不能带着大家,试着在袜口、或者做点小手帕、杯垫什么的,加上咱们的刺绣?外贸公司的经理提过,有特色的手工艺品,溢价更高。”

王大姐拿起那些样品,仔细看着上面繁复精美的苏绣针法,有些犯难:“小艳院长,这……这太精细了,我们这粗手粗脚的,怕一时半会儿学不来……

“我们不学那么复杂的。”小艳早有准备,她拿出母亲那件旗袍,指着领口的金线梅花盘扣,“我们就学这个!这是盘扣,看着复杂,其实有套路,练熟了就好!咱们不绣花鸟鱼虫,就绣梅花!‘梅家’的梅!把这朵梅花,做成咱们的标志!”

这个想法让女工们眼前一亮。梅花寓意好,图案相对简洁,又是本家姓氏,带着一种认祖归宗般的亲切感。小艳立刻行动起来,她让周建国根据盘扣的制作原理,设计了几种简易的固定模具和绷架,又请母亲出山——老人家当年可是盘扣的好手——在合作社办起了简单的“梅花盘扣速成班”。

于是,康复中心里出现了这样一幅景象:一边是改良后的缝纫机哒哒作响,赶制着袜子主体;另一边,一群年龄不一的女子,围坐在梅母身边,手指笨拙却又无比认真地缠绕着彩线,学习如何将一颗颗红艳艳、金灿灿的梅花扣盘结出来。空气中弥漫着线香和浆糊的味道,时而响起梅母温和的指点声和女工们学会一个步骤后的轻声欢呼。

周建国也没闲着。他改造完缝纫机后,又开始琢磨生产流程。他发现女工们裁剪袜料、传递半成品、整理包装的效率很低,存在很多不必要的走动和重复劳动。他拿着个小本子,默默在车间里观察、记录了好几天,然后又在图纸上写写画画。

几天后,他带着几个男家属,用废旧木板和钢管,搭建了几个简易的流水线工作台,将裁剪、缝纫、盘扣镶嵌、整理包装几个工序串联起来,规定了物料摆放位置和传递顺序。虽然简陋,却大大减少了无序和奔波,整体效率又提升了一截。

小艳看着车间里渐渐变得有条不紊的景象,看着女工们虽然忙碌却不再像无头苍蝇,看着周建国沉默而专注地解决着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,她心里那个关于“合作社”的模糊概念,正在一点点变得清晰、丰满,生长出坚韧的筋骨和细微的毛细血管。

一个月期限到的时候,那五千双保健袜,竟然奇迹般地如期完工。每一双袜子的袜口,都精心绣上了一朵小小的、红底金线的梅花盘扣,像一个小小的勋章,凝聚着所有人的心血和希望。

外贸公司的验货员来的时候,看着这些针脚细密、标志独特、包装整齐的产品,眼中露出毫不掩饰的惊讶。他随机抽检了几箱,质量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