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逆全球化风暴(1)关税的绞索

梅家三朵花 曹海金 1660 字 2天前

时间的长河奔涌至2010年代末,世界的风向悄然转变。曾经高歌猛进的全球化浪潮,撞上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暗礁。

大洋彼岸的政策制定者们挥动关税大棒,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以供应链为战场,以企业和民众的福祉为筹码,激烈上演。

这股寒流,毫无意外地,也席卷了远在中国岭南腹地的梅林县,精准地扼向了梅家集团的三处命脉。

最先感受到刺骨寒意的是梅小丽的电子厂。

一份加急的国际快递,如同送达的并非文件,而是一纸冰冷的判决书。来自最大欧洲客户——德国一家高端智能家居制造商的函件,措辞礼貌却掩不住遗憾与焦虑。

附件里是一长串美国最新公布的关税清单明细,其中涉及梅家电子的核心产品——智能控制芯片的税率,被用红笔醒目地圈出:上调300%。

“梅总,我们非常珍视与贵公司的合作,贵厂的产品质量和创新有目共睹。”视频会议里,对方的采购总监约翰眉头紧锁,“但300%的额外关税……这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。董事会初步决议,除非能找到规避此政策的替代方案,否则……我们不得不暂停后续订单,并重新评估供应链布局。”

屏幕这头,小丽的脸色沉静,但放在桌下的手,指关节已然捏得发颤。约翰口中的“替代方案”,她心知肚明,无外乎是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或者墨西哥,但这意味着技术可能外流、质量体系重建的巨大风险,以及……背弃这片培育了梅家电子、拥有数千名熟练工人的土地。

屋漏偏逢连夜雨。

几乎是同时,财务总监脸色灰败地送来最新报表。受关税预期影响,不仅欧洲订单悬置,北美市场的几个重要客户也明确表示要“重新谈判价格”,意图将成本压力全部转嫁过来。工厂的海外订单量,在过去一周内,呈现断崖式下跌。

原材料库存积压,原本满负荷运转的生产线,不得不开始安排轮休和缩短工时。

车间里,往日那种充满活力的轰鸣声似乎都低了一个调子。

工人们操作着机器,眼神却不时飘向办公室方向,窃窃私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。老师傅老王找到小丽,黝黑的脸上写满了焦虑:“老板娘,这……这国外的单子,真要黄了?咱们这厂,不会……不会像当年县棉纺厂那样吧?”他的担忧,代表了许多老梅林人的集体记忆创伤。

小丽强迫自己镇定,安抚着工人们,但内心早已波涛汹涌。她站在办公室巨大的落地窗前,望着窗外略显冷清的厂区,感觉自己正被一条名为“关税”的无形绞索,一点点勒紧喉咙。

几乎在同一时间,梅小红掌舵的“梅记百货”超市也遭遇了重击。

超市的进口生鲜区、精品百货区,原本是吸引县城消费升级人群的核心卖场。

如今,好几个货架却破天荒地出现了刺眼的空位。采购经理拿着平板电脑,焦急地向小红汇报:

“红总,澳洲的牛肉、新西兰的奶制品、美国的坚果……全线涨价!进口代理商说了,关税叠加海运成本飙升,现在的进价都快赶上以前的零售价了!您看这价格签……怎么贴?” 小红看着屏幕上那些飙升的数字,倒吸一口凉气。这价格贴出去,还能有几个顾客买账?

更棘手的是,一些贴着“中国制造”标签,但核心元器件或高端原料依赖进口的商品,如某品牌的智能电饭煲(芯片进口)、某款高端化妆品(植物萃取物进口),也纷纷发来了调价通知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