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给与老臣们更多殊荣,夏侯献决定复设“三太”,即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。
不同于司马炎建国初期“八公”们大多人品低劣,世人讥讽,此时大魏的老臣们道德水准还是挺高的。
别的不提,大魏纯臣司马孚就足够纯。
来到府堂,赐座,夏侯献当即说道:“孤继位后欲拜文和公为太保,以为太子师。”
郑冲受宠若惊,这几年他是官阶段三连跳,一路从九卿做到三公,而今竟是要做上公了?
“大王,臣才薄德微,实不敢受。”
“文和不必谦让,当受之。”
见夏侯献如此坚定,郑冲不再故作姿态,他知道日后授官之人绝非他一人而已,还有那么多老臣在呢。
郑冲拱手道:“臣谢恩。”
夏侯献捋须一笑,说道:“正好今日文和到访,不如聊一聊五经考核法?”
郑冲起于微末,当年曹丕任王太子时搜扬侧陋,辟他入文学掾,他算是见证大魏从新生走到如今的老臣。
“五经考核法自文皇帝一朝乏善可陈,到了明皇帝一朝更是变了味道,代考、舞弊、贿赂考官等事屡见不鲜。”
“甚至到了后面,许多学子连资历都不愿意熬了,挂名几年就可补官。”
说完,郑冲长叹一声。
夏侯献能够想象那种画面。
太学子弟变得浮躁,什么两年之后又两年,我阿父是幽州刺史,快给我通过!
太学的乌烟瘴气早已不是一天两天,像钟会、杜预这样的其实也不符合流程,他们早早就被夏侯献截胡。
而那些“沧海遗珠”们看到此景也对制度产生了质疑。
什么啊,原来出身好就能提前被权贵征辟,我们苦学到底是为了什么?
熬个十年还得排队补官?
某种程度上,夏侯献的开天眼挖人,在不经意间也起了反作用。
“这还不是关键,对吧。”夏侯献引导性地发问。
郑冲很快会意,缓缓道:“嗯....关键在于文皇帝下令,唯有士族子弟可参加考试。”